靚中師資

2025年9月15日

「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座」歷史文化講座

 

今天我們很高興在靚中參與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座 — 少年有志 敢問蒼穹 摘星晨」歷史文化講座。我們非常榮幸能邀請到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席教授、著名考古學家唐際根教授,與我們分享他在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寶貴經驗和深刻見解。唐際根教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隊長,擁有豐富的考古實踐經驗和深厚的學術造詣。他多年來致力於甲骨文的研究和殷墟遺址的發掘,為我們全面理解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文化啟示。

 

各位同學,你知道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嗎?從古代甲骨文中,我們能夠學到哪些有用的智慧,對現今的創科及數字教育有何關係?唐教授在講座中深入講解了甲骨文字「朝夕」與日月時間的密切關聯,指出「年」與地球公轉、「月」與月亮陰晴的自然規律,使中國曆法中設計有「第十三個月」,以調節年與月之間的差異。這展示了漢字不僅是中華民族象形、會意、形聲等造字文化的結晶,更蘊含古人觀察星象、探索自然科學的創新精神。而甲骨文「教學」兩字更是代表了夏商年代十進制數字教育的例子。此外,廣東省出土的陶瓷文物上刻有「雷」與「雲」甲骨文字的圖案,顯示中港地區屬於同一文化圈,關係密不可分。

 

其中,靚中的同學在發問環節提問甲骨文在文化領域中的地位與意義。唐教授精闢指出,「甲骨文並非漢字的起源,漢字早於發現甲骨文前便已存在。文化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階梯,造字、造詞、造句、造文章,而甲骨文載有大量文獻,是文化與學術傳承的重要見證。」這一點強調了甲骨文在中華文化歷史上的獨特價值和承接作用。

 

歷史是認識自我、理解時代的重要途徑。在當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了解和珍惜中華文化的根基尤為重要,並藉此培養青少年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透過唐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甲骨文的歷史意義,感受中國古代先民如何通過文字來記錄知識、表達思想,從而激勵後代繼續探索和創新。「少年有志 敢問蒼穹 摘星晨」,希望學生背後載著古人的智慧見解,在學習上繼續向前探索蒼穹。

 

 

 

 

 

 

 

 

 

 

 

劉世蒼校長